我國古建筑保護現(xiàn)狀
發(fā)布時間:2013-06-04 新聞來源:一覽設計英才網(wǎng)
成龍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,來自于他在新加坡實地察看過擬捐古建筑的安置地點之后,“看著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維圖樣、鐳射掃描,我才知道他們已經(jīng)做了周詳?shù)目甲C和周邊環(huán)境設計。”
一所外國高校對于中國古建筑的重視令我們汗顏。新加坡歷史雖然不長,但是他們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不遺余力。即使只有1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,也被視若珍寶。比如隨處可見的騎樓,其特色在于為行人提供5尺寬的步行道,利于遮陽、避雨、通風,僅這樣的建筑新加坡就保留了7000多棟,很多城市的規(guī)劃設計也為這些古建筑讓路。
反觀國內,許多古建筑面臨的結局無非兩種——倒賣和損毀。在以徽雕古建筑聞名的皖南地區(qū),許多人靠販運“三雕(木雕、磚雕、石雕)”發(fā)了財。黃山市休寧縣一座具有代表意義的徽派民居——蔭余堂,甚至被拆成2700塊木件、8500塊磚瓦和500塊石件后,漂洋過海運至美國重建。還有很多古建筑,沒有毀在文物販子手中,卻因為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而倒下。據(jù)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(tǒng)計,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,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。
我國的文物執(zhí)法機構不健全,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極度缺乏重視。古建筑損毀,拆除的事件比比皆是。
2012年,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因為一段千年古城墻而焦慮。最終,確定古城墻原址保護長度約為20米,余下的100多米墻體實行遷移保護,這個結局并不美滿,沒有全部保存下來,是個巨大的遺憾。但總好過此前全部拆移的命運。而且不是所有的古建筑都有這樣的幸運,作為國內知名的古建筑學教授,柳肅參與了許多地方的古城古鎮(zhèn)古村寨和古建筑古文物的保護項目,眼睜睜看到一些地方的變化。“第一次去還有一條老街,考察完我們就告訴縣里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寶貝,建議好好保護,地方官員也說一定要保護。等你再去的時候,很多寶貴的東西就被拆掉了,有些甚至就是整個消失了,看著就心痛啊。”
柳肅說,他曾經(jīng)歷過一個極端的場面:在文物保護和城市開發(fā)發(fā)生矛盾的時候,某個地方官員甚至讓文物局長“滾蛋”。
柳肅說,中國應該是一個既有悠久輝煌歷史文化,又有科技文明的真正意義上的強國。期待社會保護歷史文化的意識進一步普及和提高。
2013年4月10日,媒體報道埋有唐代高僧玄奘大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,正面臨大規(guī)模拆遷。
有網(wǎng)民指出,成龍將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大學,是對我國文物保護部門保護文物不力的批評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qq空間 | 新浪微博 | 人人網(wǎng) | 豆瓣網(wǎng) | MSN | 騰訊微博 |